一、悬羊击鼓
这是一个极成功的策略,之所以谓之成功,那是因为它在苗族人民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作出的正确决策,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分析后作出的,并成功地蒙敝了敌人,将处在险恶环境中的苗族人民全部安全转移,对苗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苗族古歌《战争与迁徙》唱道:战争又打了七年,两军再战了七载。尤娄①烧毁沙陡②九十九座城池,沙陡焚毁尤娄八十八座城郭。尤娄将士阵亡多,尤娄兵丁殉难众。沙陡誓将尤娄妻儿斩尽,沙陡要把尤娄族众杀绝。危难中尤娄施计策,派人送信给沙陡。说要宰牛祭阵亡将士英灵,说要杀猪祭祀殉难兵丁的亡魂。约沙陡停战一段再来战,叫沙陡歇马一时再来拼。
夜幕降临尤娄把山羊拴在墙边,尤娄再将木鼓挂在羊脚下。把木屑和糠壳伴成一堆,糠壳着火轻烟升天空,木屑烧燃浓烟腾天际。夜深人静到三更,人静夜深过半夜。尤娄率兵钻入森林中,尤娄举族窜往箐林里。砍下大树来造船,造船要渡过河去。树干做成船体,树枝做成船桨。三天三夜渡过黄水河,三夜三天渡过浑水河。男女老幼举族迁逃无踪影,妻儿老小举族迁走无踪迹。沙陡不知尤娄施计策,沙陡不知尤娄设计谋。听到鼓声响不止,看见烟火飘不断。九天九夜已到,七天七夜已过。不闻鼓声响,不见烟火升。沙陡去尤娄营寨里察看,沙陡到尤娄驻地中侦探。没有尤娄部族踪影,不见尤娄部族踪迹。只见山羊饿死在墙脚,只见烟火熄灭在营地。沙陡咬牙切齿,连声抱怨中了尤娄的计谋;沙陡咒骂不止,连声抱怨中了尤娄计策。沙陡忙砍倒大树,用树干做成船身;沙陡忙砍下大树,用树枝做成船浆。沙陡领兵渡过浑水河,沙陡领兵渡过黄河水。尤娄踪影已不见,沙陡才知尤娄早走远;尤娄踪迹寻不着,沙陡方知尤娄穿过河。尤娄率兵跑到高山上,尤娄举族潜入深山里。沙陡挥兵跟不上,沙陡率军追不着。
注释:
①尤娄,指古代苗族首领。
②沙陡:指古代异族首领。
二、半夜借道
此计策虽属一般常识性的反应,但在当时苗族人民那后无退路前有强敌的情况下,它却是惟一的选择,也是上策,对后人来说意义也深远,特别其启发意义不容忽视。
苗族古歌《战争与迁徒》中写道:尤娄舞剑凿冰开路,尤娄挥刀踏雪开道。老幼不再害怕,妇孺不再惊慌。跨越冰山雪岭,翻过雪岭冰山。到达沙陡的银城,到达沙陡的金城。眼前亭台金光闪闪,眼下楼宇银光灿烂。沙陡弟弟镇守城头,要捉尤娄部族去铺路。沙陡兄长宁城尾,要抓尤娄族人去筑城。半夜三更静悄悄,鸡不叫;三更半夜冷清清,狗不吠。尤娄率领兵马,悄悄摸进城头;尤娄率领将士,悄悄潜入城尾。沙陡弟弟闻报时,尤娄已出城远去;沙陡兄长闻讯后,尤娄已离城高飞。
三、诱敌入沟
此计策在作战中的运用能起到一举消灭敌人的效果。只要敌方粗心大意而上当,我方就可以凭借地利群起而攻之,用得灵活还能起到以少胜多,将对方置于绝境的作用。
苗族古歌《蚩尤与苗族迁徒歌》中唱道:格米①二次调兵打苗民,遭到甘骚卯毕②的阻击,敌兵转朝利磨城方向攻,甘骚卯毕把敌人诱入夹岩沟,敌人陷入危谷进退难。甘骚卯毕率领队伍,手握连枷首先把敌打,如同渔翁捞鱼往上抛。敌兵抵挡不住撤回根,利磨城是块肥沃的地方,可惜攻不下来打不垮。
注释:
①格米:苗语音译,即皇帝。
②甘骚卯毕:苗族军队中掌管军队的武将。
四、据险制敌
此战术主要是首先占领有利的天险,将敌方置于不利的地位,前既可据守进亦可袭击,在敌我双方战斗中占主导地位,对战争形势的扭转有重大的决定意义。
据记载;建武二十三年(47年)十月,沅水中游湖南沅陵县莲花池人相单程起义,光武帝即遣派威武将军刘尚征讨。沅水中游一线由北而南是沅陵,泸溪、辰溪,而起义爆发于沅水中游沅陵等地。刘尚领军溯沅水而上,到沅陵的时候,因为高山深水而且水流湍急,舟无法过去。刘尚只好丢弃了船只,率兵沿沅水河谷深入到泸溪、辰溪一带。相单程则率领义军据险屯聚,将刘尚军队围困在辰溪附近。刘尚在粮食吃完的情况下只好撤退,苗民在相单程的指挥下则沿途截击。封建王朝因为救兵增援不及,义军就一举将刘尚全军消灭。
五、以攻为守
此战术在战争中运用得特别多,而且成功的案例亦多,特别在敌强我弱,或者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能灵活运用此战术,往往能将不利的环境转变成有利的环境,能将被动变为主动,使我方在战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据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苗民包利、红银起义。七月,清王朝总兵官王天觉率广西兵8000人至古州、湖广先后在镇远界集结,哈元生遣古州镇韩勋等分兵三路进攻:一路是从稿贡、以通台拱;一路从八乡援柳罗、以通清江;一路走都匀,援八寨。在官兵攻破柳罗并口、柳受、寨头、八妹等寨的情况下,苗族义军进行猛烈的反攻,复克排咱,围困稿贡汛,使进剿的官军数次失利。由于负责剿灭苗族义军的将官意见不一,张照建议放弃“新疆”,董芳“主抚”,哈元生则“荒谬已极”,而至大兵云集数日却旷久无功。而义军则乘机复出,焚掠清平、黄平、施秉间,使官兵顾此失彼而疲无奔命。结果是张照被革职拿问,董芳、德希寿、元展成被革职解京,哈元生则革去扬威将军之位,暂留提督之职。
六、半路拦截
此战术运用于伏击战中,它的优点在于出其不意,在敌方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从而使对方处于不利地位,并疲于奔命,被我方始终控制住,从而达到战胜和消灭敌人的目的。
据记载,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以苗族为主体的苗、瑶、侗等族人民起义。闰六月初二,梧州协副将许应龙带领汉士兵官3000余人进攻石村,义军则先隐藏在草丛里,待官兵至就蜂涌而出,顿时杀声震天。致使官兵惊慌失措,死伤200余名,失去大炮7门。
七、借天杀敌
此战术是凭借天气的恶劣变化来隐藏自己的行踪,往往地能使义军如从天降,给敌人以强大的震慑力。由于苗族义军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此战术在作战中得运用是极其有效的,正因为苗族义军能抓住战机灵活运用,因而使敌人难以得逞。
据记载,乾隆六年(1795年)八月,苗族义军领导人吴天半来往于马巢河以东茶它、柳夯、毛豆塘、马鞍山、鸭保一带,组织苗民义军坚持战斗,在遍山上建石卡、木城,每当到雾起天灰黑之时,义军则在卡内趁机冲杀,从大山沿坡接踵而下,使官兵难以取胜,并痛恨不已。由于此战术的有效运用,沉重地打击了敌军的进攻,成功地牵制和缓和了清军主力对义军根据地的进犯。
八、引狼离山
此战术主要用于敌方防线极坚固而不可攻破的情况下,给敌人示以我方战败而撤退的假象,诱使敌人追出防线之外,我方则待时机成熟后,反扑而一举歼之。
据记载,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十五日起义的张秀眉率领苗族义军向敌人展开了城池争夺战,六月开始进攻岩门司城。岩门司属黄平辖,位于州城东南80余里,南临清水江,北靠天鹅山,地势极其险要,且筑有石城,是清朝反动统治者用以弹压苗民的军事要地。清朝统治者得知义军攻打岩门司城的消息,即从古州、龙里、铜仁等地调来援兵加强防守。在开始进攻后,清兵凭借精良的武器、充足的粮草和坚固的城墙而负隅顽抗。在义军久攻不下的情况下,首领张秀眉亲临前线指挥,令义军佯装撤退,以诱清兵出城而将其歼灭。敌人果然中计,结果义军顺利攻占了岩门司城。署古州同知汝玮,署龙里知县陈 书、署威守镇游击盛修志、铜仁把总周围顺、岩门城把总诏定魁、士司何氏隆等以下官兵六七百人被义军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岩门司大捷。
九、趁雨出兵
此战术主要运用在敌方未得天时的情况下,即天气恶性变化并对敌方不利时,我方则抓住战机主动出击,将对方置之于死地。
据记载,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义军围攻凯里,城中守军因粮草用尽后奉命转移至香炉山汛,清军行至龙头河时,因没有船只,只好涉水渡过去。其时正是天下大雨雪,清兵所用火器尽湿了,义军便乘势迅速截击,全歼清军官兵1300人。
十、守山待虎
此战术乃借助地势之险恶,对敌人采取前后夹击,将其彻底消灭在包围圈。这是一种后发制人的策略,即待敌人进入自己布控的圈套,即将敌方一网打尽。
据记载,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二十三日,为打通施秉至黄平间的驿道,黄润昌、荣维善会湘军18500余人向黄飘进发,黄飘一带地势险要,其右摩岩峭壁,其左仍绝壑险峰。苗族领袖包大度率领由施秉退出来的义军,并组织新城、螃蟹、凯塘哨、革夷等地苗民义军共数万人,先后埋伏在黄飘山谷。湘军逐一进入伏击圈,待湘军完全进入绝境处,义军突然似从天而降般前阻后截,中间居高滚下木石打击,荣维善率前队冲出伏击圈,但黄润昌所部即后路均陷入重围。荣维善回援而且战且退,突然山凹处数千伏兵横截而出,山上木石如雨而降。而径危路窄,仅容一、二人,官兵无法施展。黄润昌怒马冲突,顿时被击毙。知府罗萱、总兵凌子龙、参将杨洪亮、知府邹泗钟、副将唐运珍等均下马战死。荣维善又回兵突入深围,昼夜转战。至二十二日仅存200余饥惫疮痍之卒。黄昏突围,但终不得脱身。最后,荣维善及200名士卒都死于非命,这就是有名的黄飘大捷。
十一、断粮绝患
此战术即是将敌人的运粮路线截断,令其缺乏粮草而失去战斗力,并最终坐以待毙,以起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据记载,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贵州提督张文德率黔军30营及新幕楚勇3000人,向驻扎在八寨、鸡贾河一带的柳天成义军进攻。义军则英勇抵抗,实行坚壁清野,扼截粮道,使敌人断绝食粮。使官兵各营极其饥饿而杀马食,继而用草根树皮充饥,多数溃逃。张文德被迫撤退,移营都匀府城和独山县城。义军则沿途伏击,并取得了羊安大捷。
十二、趁虚而入
此战术主要运用于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趁敌人守兵力量薄弱,城内空虚而突然发动进攻。此战术运用得当,往往在消灭敌人和夺取城池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对军事意义深远,是谋臣猛将必须具备的良策。
据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十月二十六日,欲于十月十三日在凯里起义的苗民李学高探知凯里清军把总、杨台彪率部赴台拱迎亲,城防空虚,就立即通知包括苗族基督教徒在内的各地队伍,决定在二十七日进攻凯里。是日晚上,各路队伍分东西两路毫不费力地攻入了凯里城,并纵火焚烧官衙库房,击毙都司管昆山、外委张文成。缴得洋炮30余门,长矛短刀百余件,使大小官吏逃躲一空。
十三、砍树驱鸟
此策略主要是抓主要因素而解决次要因素,即在与敌方对峙中,将对方头领放在主要的视线中,以制服敌方首领来化解其力量,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只要将对方头目控制在我方手中,敌方队伍也就自然而然的失去斗志,人心涣散之后,我方即可轻易战胜对方,甚至可达不战而胜的效果。
据记载,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后叛后,苗族女中豪杰秦良玉立即参加了平叛战争。是时,叛军调集所有兵力固守播州城,城外设五道关卡,分别是邓坎、桑木、乌江、河渡和娄山关,每个关卡都派精兵把守。秦良玉了解敌情后,领五百白杆兵为主力进攻邓坎。杨应龙见秦良玉人马单薄,想一举消灭秦良玉的队伍,便率五千精兵将秦良玉的白杆兵包围住。秦良玉分寸不乱,跃上桃花马横枪冲杀,并向杨应龙靠近。秦良玉突然跃起将杨应龙擒住,顿时令敌人大乱。白杆兵则乘胜追击,很快将杨应龙的五千精兵击溃,一举攻下邓坎。
十四、敌来我往
此战术主要用于在强敌当前,而我军弱小不可硬战的情况下,暂避其锐气以保护我军有生力量。在有机可击之际,方主动伺机出击,以达以小胜多,以弱胜强的目的。
据记载,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十六日爆发了以石柳邓等为首的苗族农民大起义。经过激烈的战斗,义军占领了川、黔、湘交界的大片地区和一些城汛,震动了封建朝廷。清廷即下令云贵总督福康安领云贵兵自南向北,四川总督和琳带领川军由西向东,湖广总督福宁带领湖广诸军自北向南,先后调集七省十余万兵力进入湖南三面围攻义军,妄图将义军一网打尽。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义军则四处出击,或袭击粮道,或进攻城镇,忽聚忽散。以万山为依托,其来我往,其去我来,利用有利地形和敌军周旋,令敌人疲于奔命,而义军则牵制了敌人主力,同时又不断抓住时机发展队伍,使敌人的围剿计划久未得逞。
十五、先围后歼
此战术主要用于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的有利条件下,我方采取主动围攻之策,先将敌军控制在我军的包围圈,然后一举歼灭掉所有敌人。
据记载,咸丰五年(1855年),苗族起义领袖张秀眉领兵先攻下清平、丹江、台拱、清江等属的讯、堡,后分兵包围厅、县城。1855年9月首次攻占了丹江厅城。至年底,清军王定臣、黄凤率兵冒雨雪渡龙头河,苗军趁其冻馁就沿途截杀,至清平气洞河将敌军包围死,进而一举将其歼亡。黄凤等率领的近2000多名清军全被歼灭,夺得大批巨炮、火箭和利器,令义军军威大振。
十六、避强就弱
此策略即是让我方的部队避开敌人的强劲兵力,不与敌方正面交锋,而是迂回地抓着敌人的薄弱环节,并将以制之,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作战效果。
据记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三月,包利、红银起义不久,驻守清江的文武将吏宋厚、曾长治等人急向省城和四周的府、州、县告急求援。贵州提督哈元生、镇远总兵卜万年闻讯后即派出几路清兵前往清江火速救援,结果被义军阻截在交汪、莲花等地。义军趁新设大厅的清兵几乎被调空,城防极其空虚,便立即丢开清江,向新设的六厅各县大举进兵。经过四十多天的艰苦战斗,苗族义军接连攻占了邛水司、柳罗营、凯里、重安江、黄平、岩门新司、岩门旧司、黄平旧州、余庆、排略等州、县、营、汛,几乎席卷整个黔东南地区。
十七、且耕且战
这种战略是根据苗族社会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决策,苗族没有补济来源,在战争中消耗的必需粮食就必须由自己生产,以获得新的粮草供应。正是这种正确的决策,使苗族义军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有战打战,无战耕种土地,这是苗族义军战略的一个重要特色。
据记载,张秀眉起义的十八年里,曾有十长、百长、千长、万长的建制,每户一人的常备军队,其是半耕半农的常备军队。万长以上是统帅部,首脑称王,最高首脑称为大元帅。虽然义军中有这样的制度,但是他们的队伍却不象封建阶级社会的雇佣军那样是一种专门的作战武装组织。凡是苗族及龄壮丁都有对敌作战的权利和义务,有战争就随时调用及龄武装成员。如果没有战争或战事结束后,武装成员包括首领都自动解除武装进行农业生产,以保证苗族人民生活的供给和满足军事粮草所需。
十八、放头斩尾
此策略是运用在敌人来势凶猛,不可正面交锋的情况下,我方根据敌情兵力,灵活地避开其前锋之锋芒,以免正面交锋造成不利后果。并从后方操击敌人薄弱环节,以取得击溃敌人于仓猝不及之中的效果。
据记载,清兵大举进犯义军时,石柳邓与吴半生率领的另一支主力部队以小部分队伍凭险关要隘设立疑兵,并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又集中主要兵力避开清军的前锋,迅速地操击敌人的后方。义军神出鬼没,忽东忽西,绕过凤凰厅城后,就直接扑向敌人兵力弱的麻阳,接着又打到贵州思南府的印江、乌罗、攻进了四川省秀山县境内,使敌兵腹背挨打,处处受制于义军。
十九、据险自保
此战术是义军根据敌强我弱,而又利于我军在山地开展灵活游击式战斗的情况作出的正确决策。义军针对敌人企图各个击破的意图,充分利用熟悉山区复杂地形的有利条件,四处出没与敌人周旋到底,时而以声东击西的战术打击敌人,时而化整为零,各个深山老林之中,时而杀声震天的满山遍野而来,打得敌人心惊肉跳,吓得抢头鼠窜,从而起到打击和拖垮敌人的效果,打乱敌方的既定计划。
据记载,乾隆六十年(1736年)五月初,福安康亲领主力部队猛烈攻打乌草河,妄图进攻吴八月部。吴半生则根据有利的自然环境,利用乌草河两岸石壁如削的有利地势,筑石城数十座,设岩卡几十道,并砍下树枝做成木城。又挖陷阱埋下竹签,岩上堆下滚下打击敌人的木石,以及火攻等设备。白天则进入深山隐蔽,夜晚则偷袭敌人。福安康日夜督战五个月,仍然寸步难行。吴半生则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有利地形把清军主力阻于乌草河,使各路义军赢得了时间。
二十、关门打狗
此计策即是利用险恶的地形,先占领有利地势作好埋伏,待敌人进入埋伏圈后,即将其进路和退路阻断,令其进退不能,再进行大围攻以将敌人消灭在包围圈之中。
据记载,乾隆六十年(1736年)五月初,福安康攻打乌草河失败后,随即派湖广总督福宁从镇埠向乾州进军,吴半生探知情后,抓住与清军对垒于乌草河的机会,分兵向凤凰、麻阳出击。六月中旬,福宁硬着头皮领兵北向,企图东进攻打乾州厅。吴半生立即星夜领兵急驰,与吴八月一起在沪溪县狗拜岩作好伏击准备。待福宁率兵进入山谷中,伏兵顿时四起。前面山谷口土炮轰隆,震天动地迎来。后面山坳则火铳齐发,归路被义军截断。两面山上则乱石滚滚而下,打得敌人四处开花。福宁见此情境便冒石突围,义军则趁机奋勇冲杀。经两昼夜的激战,六千清兵全部覆灭,惟福宁本人逃脱。狗拜岩是义军起义以来歼敌最多的一次,在苗族的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十一、合力反击
此战略主要运用于敌我力量相当或我强敌弱的战况中,在我方若分散兵力而易被敌方各个击破之时,便采用此策为妙,即速集我方兵力于一点,如剑尖之锋制敌人于无还手之力中。此乃以我方之全力而起制胜之效。
据记载,乾隆、嘉庆年间(1795—1797年)石柳邓、吴八月、石三保、吴半生等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苗族人民大起义,迅速攻占了清军的许多军事据点,推翻了清王朝在苗区的基层政权。战斗打响后,清王朝立即调集云贵川重点镇压。为了适应形势变化,义军立即改变各自为战的方法,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并选择有利的时机加以消灭敌人。石三保联合吴半生部共集合六、七千义军,将驻守和逃至雅酋汛的一千四百多清廷官兵全部歼灭。乾隆未年(1775年)五月一日,号称“花老虎”的贵州提督花连布率军二千五百余人,杀气腾腾的进援永绥。义军得知后,石柳邓、石三保联军的五千人立即集伏在水羊寨周围的高山密林中。待敌人进入埋伏圈后,义军则群起而迎头痛击。义军依山傍箐,众志成城,顿时杀声震天。花军招架不住,阵脚顿时大乱,被砍死砍伤无数而溃不成军。花连布左腋被义军戳伤,夹在乱军中逃窜而去。义军便大捷而归,并缴获了大批粮食和武器。
二十二、收网固守
此策略是一种两害相权对取其轻的明智之举,是一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战略眼光,也是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取后者的最佳选择。而行动和过程就是缩小战线,集中力量保卫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守住对战争成败攸关的根据地。
据记载,嘉庆皇帝闻讯福康安葬身苗疆、和琳阵前送了命,便怒谕领卫侍大臣额勒登保和湖广巡抚姜晟在花连布的协助下主持大营,不惜一切代价征讨义军。额勒登奏请朝延加派几支装备有子母炮的八旗劲旅增援,分四个方向猛扑坪垅,妄图一举将坪垅炸平。义军面对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充分利用地利人和的条件,把战线迅速缩小,集中兵力扼守寨前的三道防线,打退了清军的无数次进攻,夺取十几门大炮和一些弹药,狠狠地回击了敌人,并与敌人相持达四个月之久。
二十三、化整为零
此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不陈守某一固定战术,根据敌人的强大围攻形势和自身相对弱小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即将所有部队分散隐遁以降低伤亡程度,从而达到保存实力和打乱敌人剿灭计划的目的。
据记载,1942年8月19日,松桃县石榴溪石宝山在潮乡召开会议并成立“中元左翼军黔东总司令部”后,石宝山即率领人马进攻县城。国民党松桃县县长吴国锋请驻铜仁的贵州保安第三团协同围攻石宝山部队。石宝山等获悉后,就采用伏击战的策略在八十里坡重重地打击了吴国锋所率江防队和保警队,令其溃不成军,并迫退回县城。不久,吴国锋又率部队再次进攻石宝山的主要据点上潮,石宝山则又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将部队分三路围攻吴国锋部队驻地三宝。双方激战两天一夜,在省保安三团增援的紧要关头,石宝山看到敌人力量强大,来势凶猛,不可与之交锋,立即将部队人马隐蔽在边远山寨,避开了敌人的视线,使对方有力无处使,从而保存了义军有生力量。为此,吴国锋被撤职。
二十四、主动出击
此策略即是在探知敌方行踪和行动路线的情况下,预先在半路上作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只要敌人一进八包围圈,即可群起而突击,将敌人消灭在毫无防备之际。
据记载,1942年10月28日,镇远杨树勋聚众千余人起义,并袭击了松明乡、涌溪乡、镇远卫城、三穗县城后,镇远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徐宾辅得知三穗失守,急命青溪保安第六团刘寅大队星夜驰援,又命刚进抵镇远的保安一团火速回援三穗。杨树勋等领袖获悉后,就立即在三穗与镇远交界处的白鸡坡埋伏等待。11月9日,保安一团第二大队300余人至白鸡坡就被杨树勋部包围,并在次日拂晓发起猛攻。保安团被击溃,大队长邓云青和随从20余人堕崖丧生,副大队长以下100余人被俘。这就是震惊省政府的白鸡坡之战。
二十五、武装自卫
此战略是指先将自己人员武装起来,凭此达到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安全的目的。这战略是苗族人民用血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和认识,体现其自我保护意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据记载,海南岛苗族多聚居于五指山区的中平、南茂、加略等地,受到国民党琼崖警备司令部王毅匪军的血腥统治。1943年农历5月13日,王毅匪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一三”杀苗大惨案,在中平杀害苗民1800多人。穷凶恶极的王毅匪军进行了中平大屠杀了还不够,又将苗民骗进南茂村的苗民基督教堂进行屠杀,受害者1200余人。这些反动派的兽行使失去亲人的苗民愤怒了,醒悟了,必须自己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1943年5月22日,黎运贵、马道昌召开群众大会,并宣布成立“南茂岭苗军”。从此,一支苗民自己的军队不断地狠狠地打击了王毅匪军的残暴统治,保存了苗民的有生力量,对当地苗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十六、望东攻西
此战术在战争中主要用于转移敌方的注意力,而我方则在其未加防备或疏忽之处主动出击。一般运用此策略,不仅能迷惑敌人的视线,而且能误导敌人的作战方案,而我方则抓住其薄弱环节狠狠攻击,往往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据记载,民国6年(1916年)10月,湘西各军奉孙中山之命组成了“靖国联军”,并进攻沅陵、桃源、常德直至湘北临澧一线敌军。进而入鄂,以助鄂军讨伐段祺瑞。临澧是第一军进军湖北的咽喉要地,有北洋军重兵把守。第一军军长湘西镇守使田应诏指挥第二团接连猛攻了七昼夜,始终不能破城,田应诏只好调第三团担任主攻。第三团团长是湘西辛亥革命功臣唐进钧,他得令后,便星夜兼程奔赴临澧察看地形,并走访群众了解敌情,最后提出新的作战方案:以一营苗兵配合第二团佯攻东南二门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以另两营苗兵偷袭敌人守备薄弱的西门以乘虚而入。次日拂晓,唐世钧率领两营苗兵背大刀持梭镖,肩扛云梯在茫茫朝雾中潜伏在西门城外草丛中。当正面部门发起冲锋时,唐世钧立即率部冲到西门架云梯爬上城头,充分发挥苗兵的近战特长,一举将城攻破。
二十七、引狼入套
此战术在战争中运用主要是先给敌人设置圈套,再辅以利诱或者佯装败退,以引诱敌人深入我方所设置的圈套中,然后一举将其消灭。
据记载,1928年夏,国民党当局又派军队100多人枪袭击东防苗村。苗族首领陈日光立即将青壮年组织成编队,将80多支火枪分成三道防线,以埋伏迎战。敌人首先是从太平河涉水过河,苗兵第一道防线20多支火枪齐鸣,将数名敌兵击毙。为诱敌人深入,第一道防线苗兵佯装败退,将敌人引进了村子。敌军进村后以为得计,立即宰猪杀鸡,抢掠财物。此时,苗兵马上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敌人尸横遍野,伤亡惨重,最后狼狈逃窜。苗民们胜利地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并有力地支援了海南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
二十八、两路夹击
此战术运用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准确掌握敌方的动向,在其必经的险要之地加以痛击,从而令其行动计划流产,并被消灭在我方的枪口之下,消除敌方进犯的隐患。
据记载,民国30年(1941年)9月,永绥县吉卫乡盐井寨麻老伴、麻老魁利用组织神兵天将为名招引苗民参加活动,并很快组成了一支120人的钢枪队,240人的火枪队和72对军号队,准备攻打卫城乡公所和永绥县政府。1942年元月,卫城乡乡长吴选青得到一个保长的告密,便立即带50个乡兵袭击盐井寨,企图将欲起事的苗族队伍一网打尽。麻老魁带50多人枪首先埋伏在梳子山山腰的路旁,待吴选青的乡兵接近,便狠狠地给其迎头痛击,打得乡兵抱头鼠窜,起义从此拉开了序幕。
二十九、抢占先机
此战术主要运用在环境恶劣,我方不能坐以待毙的情况下,抢先在敌方的行动之前行动,从而在双方的斗争中占主导地位,并有力地牵制和打击敌人,将战争局势扭向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
据记载,1942年吴国范等苗民在凤凰、乾城酝酿起义。阳历三月底,石老双带领300多苗民攻打松桃盐局以夺取食盐,在凤凰和松桃交界处遭江防队围攻,石老双战死,300多苗民死伤不少。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对起义活动的监察,并派警察和乡兵走乡窜寨抓苗民。吴国范立即邀约石榕江和三拱桥等地的组织头领商议对策,一至认为:先下手为强,后下后必定要遭殃。于是决定正式起事,阳历四月初七晚上,吴国范和重良坡等头领集合了70多人和20多支枪。第二天清晨对犁口咀的一个警察所碉楼发动突然袭击,活捉了警兵和黄姓警长,接着又攻打在晒金塘抓丁的一个乡兵队。吴国范率领2100多人枪,对敌人两面夹攻,活捉了乡兵队长,打死3个乡兵,缴获了六枝长枪、1枝短枪。两次战斗旗开得胜,大大地鼓舞了起义的苗族的人民。
三十、三面围攻
此战术主要用于我强敌弱或敌我力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地形对敌人采取围攻包操,将其收拾在自己的战网之中,并令其背腹受击而疲于奔命,最终为我方所消灭。
据记载,1942年11月上旬,雷山县人侯教之、陈信斋在苗族聚居的西江大寨聚集千余人起事,在攻克台江县城,消灭贵州省保安第三团刘奕昆大队之后,于11月28日由侯教之、邵胜江率众5000余人,分三路进攻剑河。经过激烈的猛攻,义军破城而入,县长彭晓甫弃城而逃。最后,义军大获全胜。
————————————————————————————————-————————
参考书目:
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州人民出出版社1999年12月
梁聚伍的《苗夷民族发展史》,1980年贵州民族研究所内部刊印版
龙伯亚和李廷贵主编的《苗族简志》,1985年10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李廷贵主编的《苗族历史与文化》,1996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石朝江的《中国苗学》,199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苗网 《苗族研究信息》
李廷贵《苗学》《中国学述通览》[M]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2
《中国民间故事集(一)》[Z],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7 第七次印刷
龙玉成 潘定智 韦兴儒 主编《贵州古文化研究》[J],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9、5
胡家勋主编《乌蒙苗歌》[Z]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8
(《苗族研究通讯》贵州苗学会秘书处编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