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本地便民网——凤凰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历史影像] 湖南发现石刻“天书”被鉴定是200多年前失传的古苗文

[复制链接]
行者无极 发表于 2016-1-19 22: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湘西生活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苗文石刻)
  “天书”被证实是失传的苗文
  
  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仙鹅村,这里地势险峻山高林密,最高处是观音山,东面山脚有一条叫陡冲头的山坳刻有奇特文字和符号的“天书”石刻群就在这个山坳之中。
  
  据《苗族简史》一书介绍:在苗族史歌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但后来失传了。现在初步发现的石刻总共有8块左右。位于山坳西面较高处的一块面积最大,刻字的一面很平整,约3.6平方米,石上的字迹十分清楚,而其它石块上的字已经被部分腐蚀。这些石刻文字的共同特点是:文字字形与汉字基本相似;文字间没有标点标注,其中夹杂一些图案或符号。将石刻上的文字与已经收集到的少量古苗文文字资料对比分析,这些大石块上的文字应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古苗文”。这是邵阳地区目前唯一发现的古苗文实物。这在省内外都属首次,打破了“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之说。
(苗文石刻)
  
  史载城步曾有过“苗文”
  
  据湘西苗族古歌《在中球水乡》和岳麓书社出版的《城步苗款》以及清代民国的文献记载,苗族确实有自己的文字。“苗文”最早在城步横岭一带使用,到了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在城步流传使用。
  
  清代末期陆云士所著的《峒溪纤志·志余》中保留了“苗书二章”,留有城步苗文资料。陆云士说:“苗人有书,非鼎钟,亦非蝌蚪,作者为谁,不可考也,录其二章,以正博物君子。”印证了城步确有苗文,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广泛在苗族聚居区使用。
  
  另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步一些上了年纪的苗族老人或木工,仍在使用一些常用的苗文来记数或在木料上做记号,或进一步证明了城步境内曾有苗文存在。
  
  大石上的苗文疑用于祭祀
  
  是什么原因造成曾经在苗族聚居区广泛流传使用的古苗文失传的呢?
  
  据《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城步县志》记载:为摆脱封建统治,城步苗民进行过无数次苗瑶山民起义。一次起义被镇压后,清廷认识到这种“似篆非篆”的文字,实为城步苗民使用的苗文。其后,清政府采取高压措施消灭苗文,以防止苗民使用这种文字再次举事。朝廷对苗族聚居区进行挨家逐户地全面搜抄清查销毁,永远严禁学习和传承使用苗文。苗文在湘桂黔边区就这样慢慢消失了。
  
  当地老人证实,这些古苗文石刻的地理位置处于历次城步苗民起义的核心地带,距苗民起义军领袖李天保(自称武烈王)设在长安营龙家溪的老营仅一山之隔,距今绥宁黄桑坪苗乡上堡村的上堡苗王古国金銮殿遗址约十几公里。                    

精彩评论3

 楼主| 行者无极 发表于 2016-1-19 22: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发现古苗文实物 推翻“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之说

  经湖南文物专家多次鉴定后确认,近年来发现刻在湖南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三块石碑上的“天书”就是失传已经两个半世纪的古苗文。专家称,这是迄今为止湖南首次发现古苗文实物,内容疑与苗民起义军在某重大宗教活动中的祭祀有关。

  古苗文发现地位于陡冲头村山坳底部的中心位置。据史料记载,城步是苗族聚居区。清乾隆年间,当地苗民起义军领袖因躲避清廷围剿而大量使用苗文书信往来,后被清廷发现。为防止苗民再次使用苗文举事,乾隆下令将其销毁,导致苗文逐渐消失。而陡冲头村山坳底部则系历次城步苗民起义的核心地带,距苗民起义军领袖李天保(自称武烈王)老营仅一山之隔,离今绥宁县黄桑坪上堡苗王古国金銮殿遗址仅十几公里。

  中新社记者近日随湖南省文物局赴实地考察时看到,这里地势险要,群山并立,层峦叠嶂,溪水纵横。三块古苗文石刻相互之间基本成等距离沿山坳走势分布,大小不一,其中一块耸立在田坎上,一块横卧在草丛中且破损断裂,另一块则被灌木填埋。石刻上的古苗文文字面向朝东,似篆非篆,似汉字非汉字,呈蝌蚪形,并夹杂些许未识符号,部分被植物所遮挡,但字迹仍清晰可见;只有极个别文字可能因为长年风雨侵蚀,现已模糊不清。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肯定‘天书’就是真正的古苗文,刻于清代年间。”湖南邵阳市文物局业务副局长曾晓光说,古苗文摩崖石刻群的发现推翻了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说法,城步苗文存在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为整个古苗文界研究苗文提供了唯一实物活证。

  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专家李庆福称,经分析确定,陡冲头不只三块古苗文石刻,应有十余块。当前三块石刻上的古苗文均融合了汉文化,少许方块文字字形与汉字基本相似,但文字内容目前尚未破译,还需专家深入发掘研究。

  经记者采访了解,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步蓬洞沙基和岩寨乡大寨村就已发现古苗文石刻碑。因无人辩识,石刻被民众砌为坝基石,至今已无处可查。下一步,湖南文物部门将对陡冲头古苗文摩崖石刻群采取相关紧急保护措施,开展古苗文进一步挖掘、确认工作,整理破译具体文字内容。


 楼主| 行者无极 发表于 2016-1-19 22: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阳城步发现古苗文摩崖石刻群 苗文神秘面纱有望揭开

原标题:古苗文摩崖石刻群已发掘三百余块
苗文神秘面纱有望揭开


   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文物管理局传出喜讯,该县丹口镇陡冲头村古苗文摩崖石刻群被列入国家文物局2014年考古发掘计划,我国苗族“甲骨文”的神秘面纱有望揭开。

  陡冲头村古苗文摩崖古刻群位于陡冲头村一组,距县城约20公里。陡冲头村西面是高耸入云的观音山,一条小溪从观音山上自西向东流下,摩崖石刻群呈阶梯状分布在溪水两岸,遗存面积约5平方公里。

  2010年底,该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和县摄影家协会在陡冲头村考察调研时发现了古苗文摩崖石刻遗址,随即向县、市文物局进行了汇报。2011年上半年,邵阳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先后三次深入陡冲头村进行实地考察,初步认定其为古苗文。
  2012年3月,湖南省文物局组织中南民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深入现场进行考察论证,一致认为它们就是已经失传了近三个世纪的古代苗族文字。

  据史料记载,古代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由于战争造成的多次重大迁徙活动,导致苗族人民逐渐丢失了苗族文字,仅保留下来苗族语言。经省考古研究所多次实地考察,陡冲头村古苗文摩崖石刻群上的古苗文字,已经接受了汉字影响,文字之间没有标点标注,其中还夹杂着一些不知其意的图案和符号,有少数苗字还与汉字基本相似。

  这些石刻的内容,或为苗族地区发生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记载,或为苗族重大宗教祭祀活动的记载,或为苗族藏兵埋宝等军事活动的记载。

  陡冲头村古苗文摩崖石刻群是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惟一发现的苗族文字遗址,对于研究苗族历史、文化乃至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变革,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因此,国家文物局决定将其列入2014年度的考古发掘计划。
  据悉,其发掘计划将分两步进行,一是地下文物考古,包括遗址的发掘、文化层的分析、年代历史的论证;二是地面考古,包括拓片的制作、图纸测绘、照片及GPS定位处理等。
 楼主| 行者无极 发表于 2016-1-19 23: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仍在民间用于做木工活和计数的苗文字。清代文人陆云士在《峒溪纤志》中所称“苗书...

仍在民间用于做木工活和计数的苗文字。
清代文人陆云士在《峒溪纤志》中所称“苗书二章”之一的《铎训》。

  2011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在该县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了13块石刻,这些石头上刻满“天书”。2012年3月,邵阳市文物局组织湖南省内外专家对这些石刻文字进行考察研究,最终确认石刻上的文字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

  这些古苗文石刻,尽管历经风雨侵蚀,但因它们藏身在海拔较高且交通极其偏僻闭塞的南山山脉,故而侥幸保存至今。古苗文字石刻在湖南省的首次发现,证实了苗族既有语言亦有文字的历史事实,对研究我国苗族文化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古文献资料为苗文字佐证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至今仍在使用。不过,对于苗族是否有过文字,从苗族的古歌和传说中依稀可以得到印证。至今流传的湘西苗族古歌《在中球水乡》就有关于苗文丢失的传说。据古歌叙述,苗族先民在迁徙过大河时,“代扎”(汉人)将笨重的青钢木船偷换了“仡雄”(苗人)的杉木船,杉木船很轻,“代扎”带着文字乘杉木船走了。“仡雄”的青钢木船走得很慢,“追也追不上代扎,赶也赶不上代扎”,结果,苗族从此丢失了文字。
  《城步苗款》一书记载,城步苗族世代流传的《苗款》中的“天地起源款”就记录和保留了部分城步古苗文字:“初初年间,漆空虚,上阳朝间,乱阳世界,包罗天地,先置黑地,后置明天。上出立乾坤。”这句苗款描述了传说中天地初开的样子。
  这段苗款中出现的“     ”两个苗文字,按湘西、桂北苗族地区的方言,读为“海冒”,意为“漆黑”,译释成汉语,就是“混沌”前的状态。苗款中出现的“       ”三个苗文字,苗语读为“雾麻麻”,意为有“微光”,译释成汉语为“混沌初始”状态。
  清代末期文人陆云士(又名陆次云)所著的《峒溪纤志·志余》一书中,专门保留了“苗书二章”。陆云士在书中说:“苗人有书,非鼎钟,亦非蝌蚪,作者为谁,不可考也,录其二章,以正博物君子。”
  城步古籍中保留的这些苗文字,有力地印证了苗族历史上确曾有过文字,并与汉字相似。
  明清城步苗族曾用苗文字
  作为苗族聚居区,湖南城步本是“化外之地”。据清《宝庆府志》、《城步县志》等史料载,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至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城步爆发了苗族首领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苗民大起义。在起义过程中,起义领袖为了逃避清廷的通缉、围剿,所刻制的印信、图章,所印发的文告以及往来书信、手札,均系苗文。这种似篆非篆的文字,就是城步苗族先民精心创造的苗文。
  苗文最早在城步横岭峒一带使用,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已在城步五峒四十八寨广泛流传使用,进而影响到湘桂黔边境的绥宁、通道、龙胜、锦屏等苗族地区,但与苗民分界居住的汉民并不认识苗文,高高在上的清廷官兵更是视苗文为“天书”了。
  直到粟贤宇、杨清保率领的苗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方才醒悟,从而认识到他们所使用的似篆非篆的图文,实为城步苗民内部的特殊文字——苗文。在城步苗民起义被镇压后当地采取的五项措施中,其中一项就是消灭苗文,以防止苗民使用这种文字再次举事。
  清廷对苗族居民进行逐寨逐户地全面搜抄、清查、销毁,永远严禁学习和传承使用苗文。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在清廷的残酷镇压下,城步苗文在湘桂黔边区慢慢消失了。
  城步现存的苗文字
  苗文字是否在民间失传了呢?事实上,时至今日,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一些上了年纪的苗族木工,他们在做木工活时,仍将一些苗族文字书写在做好的木料上做记号。一些上了年纪的苗族老人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仍普遍使用一些较为简易的苗文来记工分或记数。
  可见,苗族确实有过自己的文字,苗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34

发布主题
  • 资讯·新闻·生活信息
  • 快扫一扫关注我们
  • 关注有好礼,千元礼券任性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