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本地便民网——凤凰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文学] 湘西籍开国名将——粟裕的珍闻实录

[复制链接]
 楼主| 湘西之声 发表于 2014-6-19 01: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粟裕当时听到了林彪的这番宏论,大概也有一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慨了。

  事实上,他对林彪也是钦佩的。

  毛泽东将台湾战役交给他之后,粟裕考虑到参战部队不仅是三野全军,还有其他野战军四个军的部队,又将影响到太平洋和东南亚局势,因此向毛泽东建议,派刘伯承或者林彪来主持战役,自己则作为华东战区的军事主官全力协助。

  尽管毛泽东未曾答应,继续要他全权负责,但也能看出在他心里,林彪与刘伯承一道,是全党之内他最为敬重的两位军事大家。

  辛弃疾有写孙权的一句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说普天之下,孙权的对手只有曹操与刘备。粟裕似乎也可以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林刘”了。

  1958年粟裕落难后,林彪参加了几个批判的会议,但他没有落井下石,或者“明批暗保”,更不曾无中生有说粟裕一句不是,甚至还与叶剑英、萧劲光、陈赓等人一起,帮粟裕说了难得的公道话。

  不久,林彪专门找到粟裕这位尽打神仙仗的人,两人相见甚欢,谈了很久。

  他先宽慰粟裕,然后说他“缺少党内斗争经验”。粟裕老老实实地说,自己不仅缺少,而且没有党内斗争的经验。

  这一点,比粟裕进入中央要早,洞悉许多内情的林彪也是相当清楚的。

  粟裕还向林彪解释说,自从1932年离开红一军团后,在赣东北、福建、浙江工作,对中央苏区情况不了解。抗日战争中在苏中、浙江工作,对延安情况不了解。

  在总参工作中确实有错误,最大的错误是任总参谋长时,主席找我谈话,要我经常去汇报,十天半月一次,也可随时去谈,以后由于彭德怀说我骄傲自满,自己患得患失,便只向彭德怀汇报,不敢向主席汇报了。

  当总参谋长是毛主席坚持才确定的,主席当时还讲,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是要大家扶持我的工作,主席对我是非常爱护的。

  这个时候,粟裕也和当年毛泽东一样,“鬼都不上门”,头上戴着“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与“里通外国”两顶高帽子,“权倾一时”的总参谋长一职被解除,中央书记处主要负责人还找他谈话,不许他接触部队了。

  患难见知己。林彪能冒着莫大的风险找粟裕,而且说些忌讳的话,的确有上古侠义之风,与当年登门拜访门前寥落的毛泽东是一脉相承的。

  粟裕也视之为可以交心的人,说了许多平日里从不提及的话。

  两年后,也就是1960年2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多次侃侃而谈,全面论述了自己在敌情的估计、战略方针、战争准备和加强战略侦察、军队建设、民兵、义务兵役制以及工作作风和总参工作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今非昔比,因为林彪是军委第一副主席,是这次扩大会议的主持人,粟裕将这些他过去虽然担任总参谋长要职,却不能尽兴尽言的思想和看法,一鼓作气做了完整的表述。

  林彪听后很是赞v赏。休息期间,他又主动找到粟裕,寒暄之后,郑重地说,军事科学院研究要自己出题目,多提问题研究,“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粟裕被批判的“罪名”,有一条是“争夺军队权限”。

  起因是粟裕任总v参谋长后,为应付突然事变,提出抽出六个军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

  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不但说没有必要,还认为粟裕别有用心,“有争夺这几个军的阴谋”。

  1962年6月,粟裕又将自己这个思路重新提出来,请叶剑英转给林彪与中央军委。

  林彪从战备需要出发,很赞许粟裕的观点,因此很快就建立了这种部队。

  粟裕到军事科学院以后,担任的实际是可有可无的闲职,没多少事可做,身心很有些压抑。极少舞文弄墨的他,闲极无聊,也开始“附庸风雅”起来。他在1964年写了一首诗: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

  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

  诗风沉闷抑郁,有当年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影子,透着一个统帅多年置于无用武之地的悲凉。

  一年后的10月,林彪在上海见到粟裕。两人又清茶一杯,畅谈了许久。

  林彪叮嘱他多到部队去跑跑,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面谈、打电话、写信都可以。

  他还反复征询粟裕对部队以及国防建设的意见。

  1958年以来,粟裕被限制接触部队已有八年,这时又得到了可以代表军委的林彪给予能下部队的明确指令,自然异常振奋。

  他也知无不言,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向林彪谈了四个方面的意见,特别认为部队高级干部英勇善战重要,但更要有战略眼光。

  林彪听得很入神,不住点头,说他的话很有见地。

  谈话结束后,粟裕郁闷的心情为之一扫,将自己后两句诗改为:“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表达了随时准备再上疆场的豪迈之情。

  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不久“文革”爆发,林彪走上了新的高位,成为了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政治林彪”,却又很快流星一般扫过天际,堕入谷底,横尸异域。

  这位难得的军事天才,又一次以他“天马行空”的方式,与粟裕这位“谈得来”的同好告别了。



无泪黛玉 发表于 2014-6-20 18: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中外,一代名将!!!我认得他!嘿嘿,我们也算是老乡啦,湘西会同!
天兵天将 发表于 2014-7-9 18: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兵天将 于 2014-7-9 18:50 编辑



粟裕1.jpg
粟裕,男,侗族,1907年生,湖南湘西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人。


    【粟裕履历】:
    ·1927年6月 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 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建国后历任:
    ·1949年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1951.11-1954.09)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1954.09—1975.01)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4.10-1958.10)任总参谋长
    ·(1956.11—1975.02)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8.12-1972.10)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59.09—1965.12)国防部副部长
    ·(1972.11-1983.01)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
    ·(1975.02—1982.09)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因病抢救无效于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粟裕生平】:
    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被朱德赞誉为“青年军事家”。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领导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芜湖、潥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率部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粉碎了4倍于己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在临江濒海、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清剿”和“清乡”,建成了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中共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中、华东和第三野战军主要指挥员,组织指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天兵天将 发表于 2014-7-9 18: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兵天将 于 2014-7-9 18:57 编辑

郭伯雄在粟裕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七年八月二十日)

郭伯雄

粟裕.jpg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深切缅怀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粟裕同志,学习他光辉的革命业绩、崇高的思想风范、卓越的指挥艺术和丰厚的军事理论,表达我们对他的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粟裕同志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侗族人。1924年春,他在湖南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之后坚定地跟随朱德、陈毅艰苦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走上井冈山。在创建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逐渐锻炼成长为红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1934年7月后,他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英勇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2月,他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和刘英同志领导了浙南地区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1939年11月后,他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与陈毅同志一起,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和新四军东进北上的战略方针,发起并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等职,领导苏中党政军民挫败了日伪军频繁的“扫荡”、“清剿”和“清乡”,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从1944年3月开始,他率部对侵华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精心筹划指挥了车桥战役,创造了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1945年1月,他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取得天目山三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探索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经验。


  全面内战爆发后,他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组织指挥苏中战役,以3万余人迎击敌12万之众,一个半月歼敌5.3万余人,七战七捷。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合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粟裕同志作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挑起了战役指挥重担,他与陈毅、谭震林等同志一起,出色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共歼敌7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1948年5月,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组织指挥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在战略决战阶段,他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接着率华东野战军南下同中原野战军会师,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领导下,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随后又参加指挥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解放了华东地区及沿海诸多岛屿。在解放战争中,三野取得的辉煌战绩与粟裕同志正确的战役指挥是分不开的。


  粟裕同志文武兼备,有胆有识,以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迹。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的22年间,粟裕同志始终战斗在第一线,长期在一个独立的游击区域或战略方向、战略区担任主要指挥员,他深思熟虑,机断专行,出奇制胜,打了许多大仗、恶仗、险仗,立下了赫赫战功,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以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而闻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军事指挥艺术,被誉为“常胜将军”。陈毅同志赞誉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他胆略超人,气吞山河。在敌强我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粟裕同志履危难而弥坚,临大敌而愈勇,彰显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非凡革命胆略。黄桥战役首歼韩德勤嫡系主力翁达旅,苏中战役首歼敌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整编第八十三师,鲁南战役首歼全部美械装备的敌整编第二十六师和号称“国军精华”的敌第一快速纵队,孟良崮战役中,他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硬是把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第七十四师从敌重兵集团中挖出来,一举全歼。


  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毛泽东同志曾经称赞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粟裕同志善于从战场实际出发,反复分析敌情、我情、时间、地形等因素,牢牢掌握时机、地点、部队三个环节,只要能打胜仗,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形势需要打什么敌人就坚决打哪部分敌人。他审时度势,善于创造和捕捉战机,掌握战场主动权。莱芜战役,他“示形于鲁南,击敌于鲁中”,一举抓住李仙洲集团,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他善于集中兵力和适时转用兵力。苏中战役敌我兵力对比为四比一,黄桥战役敌约以五倍兵力于我,敌占绝对优势,但在粟裕同志的精妙指挥下,通过灵活机动地调整兵力,我在局部上形成了对敌的绝对优势,取得了作战胜利。


  他战役指挥奇妙,战略见解深邃。粟裕同志注重从战略全局上考虑战役问题,敢于和善于提出对全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建议,显示出军事家的远见卓识。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他就内线作战问题;战略进攻阶段,就华东野战军用兵方向问题;战略决战阶段,就淮海战役的若干重大问题,向中央提出建议,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视并被采纳。粟裕同志的这些真知灼见,也是他在解放战争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粟裕同志居安思危,殚精竭虑,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1951年起,他先后出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1958年后,他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协助叶剑英元帅致力于开拓、发展和繁荣我国的军事科学事业。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跟踪研究朝鲜战争和世界其他局部战争的经验,孜孜不倦地探索现代战争的指导规律,探索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重大战略问题。他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我军所面临的新情况,对军事战略方针、作战指导、战场建设、军兵种发展、部队教育训练等,提出了许多富有战略创见的建议,为加强国防建设和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1979年初,粟裕同志抱病研究未来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和战略战术问题,在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作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重要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现实性的重要思想,丰富了我军现代条件下的作战理论。粟裕同志的许多重要观点,至今对我军军事斗争准备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协助周恩来总理分管国防工业、铁道、交通、邮电和港口建设,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他担任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粟裕同志离开军队领导岗位后,仍然关心国防和军队建设,抱病撰写回忆录,总结革命战争经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粟裕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具有坚韧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在漫长的战争年代里,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战斗多么频繁,情况多么险恶,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勇敢顽强地战斗在第一线,先后六次负伤。1958年,粟裕同志受到错误批判,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并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但粟裕同志始终相信党,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


  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美德。他常说自己是人民革命事业的“沧海一粟”,总是把功劳归于党,归于人民,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严以律己,有高度的自我批评精神,对部队作战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都主动承担责任。他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战争年代,他与干部、战士同甘共苦。解放后,进驻大城市,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过着简朴的生活。粟裕同志对待子女既是慈父,又是严师,总是要求他们服从组织分配,主动到艰苦的岗位工作。他生前留下遗愿,身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不举行追悼会,把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八个省市的土地上,与牺牲的战友长眠在一起。


  粟裕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我们纪念粟裕同志,就要继承他的遗志,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学习他非凡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学习他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学习他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学习他以大局为重,维护团结,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


  同志们,当前我军正处在加紧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ALA 发表于 2014-7-25 23: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吧:“毛主席当家家家旺;栗司令打仗仗仗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97

发布主题
  • 资讯·新闻·生活信息
  • 快扫一扫关注我们
  • 关注有好礼,千元礼券任性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