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兵天将 于 2014-7-9 18:57 编辑
郭伯雄在粟裕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七年八月二十日)
郭伯雄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深切缅怀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粟裕同志,学习他光辉的革命业绩、崇高的思想风范、卓越的指挥艺术和丰厚的军事理论,表达我们对他的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粟裕同志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侗族人。1924年春,他在湖南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之后坚定地跟随朱德、陈毅艰苦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走上井冈山。在创建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逐渐锻炼成长为红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1934年7月后,他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英勇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2月,他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和刘英同志领导了浙南地区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1939年11月后,他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与陈毅同志一起,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和新四军东进北上的战略方针,发起并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等职,领导苏中党政军民挫败了日伪军频繁的“扫荡”、“清剿”和“清乡”,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从1944年3月开始,他率部对侵华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精心筹划指挥了车桥战役,创造了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1945年1月,他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取得天目山三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探索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经验。
全面内战爆发后,他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组织指挥苏中战役,以3万余人迎击敌12万之众,一个半月歼敌5.3万余人,七战七捷。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合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粟裕同志作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挑起了战役指挥重担,他与陈毅、谭震林等同志一起,出色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共歼敌7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1948年5月,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组织指挥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在战略决战阶段,他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接着率华东野战军南下同中原野战军会师,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领导下,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随后又参加指挥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解放了华东地区及沿海诸多岛屿。在解放战争中,三野取得的辉煌战绩与粟裕同志正确的战役指挥是分不开的。
粟裕同志文武兼备,有胆有识,以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迹。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的22年间,粟裕同志始终战斗在第一线,长期在一个独立的游击区域或战略方向、战略区担任主要指挥员,他深思熟虑,机断专行,出奇制胜,打了许多大仗、恶仗、险仗,立下了赫赫战功,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以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而闻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军事指挥艺术,被誉为“常胜将军”。陈毅同志赞誉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他胆略超人,气吞山河。在敌强我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粟裕同志履危难而弥坚,临大敌而愈勇,彰显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非凡革命胆略。黄桥战役首歼韩德勤嫡系主力翁达旅,苏中战役首歼敌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整编第八十三师,鲁南战役首歼全部美械装备的敌整编第二十六师和号称“国军精华”的敌第一快速纵队,孟良崮战役中,他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硬是把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第七十四师从敌重兵集团中挖出来,一举全歼。
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毛泽东同志曾经称赞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粟裕同志善于从战场实际出发,反复分析敌情、我情、时间、地形等因素,牢牢掌握时机、地点、部队三个环节,只要能打胜仗,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形势需要打什么敌人就坚决打哪部分敌人。他审时度势,善于创造和捕捉战机,掌握战场主动权。莱芜战役,他“示形于鲁南,击敌于鲁中”,一举抓住李仙洲集团,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他善于集中兵力和适时转用兵力。苏中战役敌我兵力对比为四比一,黄桥战役敌约以五倍兵力于我,敌占绝对优势,但在粟裕同志的精妙指挥下,通过灵活机动地调整兵力,我在局部上形成了对敌的绝对优势,取得了作战胜利。
他战役指挥奇妙,战略见解深邃。粟裕同志注重从战略全局上考虑战役问题,敢于和善于提出对全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建议,显示出军事家的远见卓识。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他就内线作战问题;战略进攻阶段,就华东野战军用兵方向问题;战略决战阶段,就淮海战役的若干重大问题,向中央提出建议,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视并被采纳。粟裕同志的这些真知灼见,也是他在解放战争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粟裕同志居安思危,殚精竭虑,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1951年起,他先后出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1958年后,他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协助叶剑英元帅致力于开拓、发展和繁荣我国的军事科学事业。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跟踪研究朝鲜战争和世界其他局部战争的经验,孜孜不倦地探索现代战争的指导规律,探索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重大战略问题。他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我军所面临的新情况,对军事战略方针、作战指导、战场建设、军兵种发展、部队教育训练等,提出了许多富有战略创见的建议,为加强国防建设和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1979年初,粟裕同志抱病研究未来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和战略战术问题,在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作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重要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现实性的重要思想,丰富了我军现代条件下的作战理论。粟裕同志的许多重要观点,至今对我军军事斗争准备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协助周恩来总理分管国防工业、铁道、交通、邮电和港口建设,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他担任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粟裕同志离开军队领导岗位后,仍然关心国防和军队建设,抱病撰写回忆录,总结革命战争经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粟裕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具有坚韧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在漫长的战争年代里,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战斗多么频繁,情况多么险恶,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勇敢顽强地战斗在第一线,先后六次负伤。1958年,粟裕同志受到错误批判,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并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但粟裕同志始终相信党,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
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美德。他常说自己是人民革命事业的“沧海一粟”,总是把功劳归于党,归于人民,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严以律己,有高度的自我批评精神,对部队作战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都主动承担责任。他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战争年代,他与干部、战士同甘共苦。解放后,进驻大城市,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过着简朴的生活。粟裕同志对待子女既是慈父,又是严师,总是要求他们服从组织分配,主动到艰苦的岗位工作。他生前留下遗愿,身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不举行追悼会,把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八个省市的土地上,与牺牲的战友长眠在一起。
粟裕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我们纪念粟裕同志,就要继承他的遗志,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学习他非凡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学习他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学习他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学习他以大局为重,维护团结,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
同志们,当前我军正处在加紧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