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本地便民网——凤凰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历史影像] 湘西文化突围 ——读黄摩崖《头颅中国》之启示

[复制链接]
凤凰 发表于 2014-11-27 22: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湘西生活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2002年盛夏,对于湘西来说,极不平常。

  此间,龙山里耶三万余枚秦简破土而出,轰动世界。国人惊喜之余,更是惊诧——历史上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蛮野之地,竟然埋藏了如此璀璨的秦代文明。

  8年后,一位年仅24岁的青年,来到里耶。他身材魁梧,青春稚气,满脸的络腮胡子却略显老成。他潜伏于此两年,深居简出,耕耘学问,砥砺思想,磨练文字。他思接千载,将浩渺的秦代历史抽丝剥茧,披沙炼金。他视通万里,常常于深夜仰望里耶迷茫、深邃的天空……

  这位青年叫黄挺,自号摩崖。两年后,一部关于先秦文明史的史论著作《头颅中国》横空出世。

  黄摩崖和他《头颅中国》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想,抛开书本本身不说,作者黄摩崖站在湘西大地上,放眼整个华夏文明,他以“文化苦旅”的方式做的是一次“文化突围”的尝试。或许,这一点,带给我们的启示更大于这部书本身的价值。

  “湘西文化突围”——这并不是一个伪命题。不管湘西文化现实表象如何繁盛,其背后存在的或隐或显的困境都是其往更高层次进发的“困境”,认识自身文化的“困境”,再突出重围,抵达高峰,无疑是每个湘西人的历史责任。

  那么,如何实现湘西文化的突围?

02.jpg


  突破文化格局

  不得不承认,湘西,无论从地域上还是从文化上,都只是中华大地华夏文明微小的一部分。再加之湘西地处西南一隅,被崇山峻岭围困,这里甚至一度被形容为“中国的盲肠”。这样一种封闭的地理格局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湘西人的眼光,束缚了湘西人的思维。在湘西,需要突破小的地域文化环境,放眼大的文化格局。湘西人需要开阔视野,放大胸怀,去思考湘西之外更宽广的世界,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家的“一亩三分责任田”。黄摩崖在里耶,思考整个华夏文明。著名青年作家田耳,在凤凰这样一座小城,写作长篇小说《天体悬浮》,思考整个宇宙……他们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从思想上、思维上走出了湘西。

  其实,湘西地域文化神秘而多元,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各民族杂居,湘西是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地带。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与主流文化抗争、碰撞、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共生的多层次文化结构。也就是说,湘西文化就其自身格局而言,同样具有可放大的空间。比如,苗族,在全国甚至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多国都有相当规模的分布。从远古蚩尤和从黄帝大战的神话延续至今,苗族和中原主流文化从来都不是完全隔绝。里耶秦简的发现更彰显了湘西大地和中原文化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书写湘西本土文化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其置身于一个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而不仅仅只是“就事论事”。沈从文对湘西的书写之所以能攀上世界文学的高峰,便在于他能够将湘西地域环境下的自然风物、世俗人情、以及这里的人们身上具有的淳善之美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对“人性”的书写就超越了简单、狭隘的地域文化命题,带有了全人类普适性的终极关怀。

  超越偶像壁垒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通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小说和散文构建了他笔下独特的“湘西世界”。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专家杨瑞仁教授曾说:“沈从文对湘西作家来说,既是一棵好乘凉的树,也是一堵较难跨越的坎,较难突围的墙。” 此言可谓一针见血。沈从文以降,湘西虽历经了三次文学浪潮,但这些作家基本上都跳脱不出沈从文式的乡土文学。尽管后来者田耳、刘年、于怀岸、吴国恩、黄光耀等青年作家一方面继承前辈地域文化背景写作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创作形式和题材上有了一些超越性的拓展。但湘西作家群整体上还是无法完成对沈从文的超越。在艺术上,黄永玉是湘西的另一位巨人,同样,在湘西画家群体当中,在艺术理念上追随黄永玉者大有人在,但同样很难超过他的成就。

  其实,稍做研究,我们便会发现,沈从文、黄永玉在他们各自的时代和各自领域一直从事着文化突围的伟业,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对他们那个时代的“偶像”俯首称臣,能够从地域文化的重围中破茧而出,才最终走向了世界。所以说,湘西文化的突围一方面要突破这些巨人和高峰,另一方面要树立新的巨人和新的高峰。我们不能总是畏手畏脚站在巨人的身下保持仰望的姿势,我们要对自我潜质拥有充分的自信。我们不能一如既往地跟随巨人的脚步,我们要有站在巨人肩上的眼光。我们不能老是在大树底下乘凉,我们要有突破困境、鼎新革命的勇气和决心。

01.jpg

  消除认识误区

  历史上,湘西作为历代统治阶级心目中的蛮野之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被忽略的对象。到今天,湘西,在沈从文、黄永玉、宋祖英等文学艺术家的作品里呈现了诗意与美好。但是,在普罗大众的头脑里,湘西更多还是“野蛮”、“落后”、“土匪”、“茹毛饮血”等的代名词。显然,这些认识存在极大的误区。

  比如说,对湘西土匪的认识。考究历史,在湘西大地上,历代统治者从未停息过对湘西这片土地的征伐。在长期的征战当中,湘西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作困兽之斗的同时,这里的山民早就养成了彪勇强悍的民风。长期以来,湘西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大量成果,不是被土著头人掠夺,就是遭到满汉流官的侵吞。他们常常在现实面前被逼无奈,从而不得已沦落为匪。其次,湘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条件恶劣,不少人为了生存铤而走险。此外,无论在土司、流官统治时期,还是在民国时期,湘西苗族、土家族各村寨、家族之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武装械斗事件和残酷的血亲复仇。这也使得很多人落草为匪。

  也就是说,湘西土匪的产生有着多层面的原因,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在这些土匪身上或多或少彰显了湘西人的血性、侠义等正义的成分,并不完全是外界所理解的杀人越货、嗜血如麻。

  推而广之,湘西的文化突围,应该拨云见雾,还原历史真相,消除外界对湘西的误解。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刻意掩饰不好的,彰显好的,而应该采取一种批判继承、全面辩证的认识态度来探究、书写湘西,使之更为真实客观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强化书写深度

  一个地域的文化和这个地方的书写者有着极大的关联。福克纳对故乡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镇的书写,开拓了属于全人类的神话世界——“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哈代在他家乡英国的威塞克斯小镇,挖掘出带有十八世纪乡村文化色彩的“威塞克斯主题”。莫言一系列文化寻根作品使得其家乡山东高密引发了“莫言效应”……这些作家在对其家乡进行书写的过程当中,大大提升了其家乡地域文化的品位与影响力。

  千百年来,湘西人从未停止给予这片土地赤城的热爱与深情的书写。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大量本土学者不遗余力地对湘西地域文化进行研究,他们归纳、整理了一大批各门类的资料,并汇集出版了不少资料性的著作,可谓成果丰硕。那么,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我们完全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书写湘西。比如,我们的文学创作,完全可以不局限于简单地介绍湘西如何美丽、神秘。信息发达的当代语境下,让别人知道这些已经变得非常容易了。我们更多要做的是要站在更高层面的美学、哲学的高度,向世人讲述我们湘西“如何”美丽、神秘,探究湘西“为什么”美丽、神秘,告诉外人湘西的美丽、神秘“价值”在哪里。这样,湘西的文化品位才会得到提升。

  概而言之,湘西人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应该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格局的局限,要识别外界对湘西文化认识的误区,要超越历史上一座座文化的高峰,要在新的时代从新的更高的层面来书写、建构自身的文化。做到了这些,湘西就实现了对自身文化的突围与超越。湘西文化的魅力必将闪耀于世界。

  把《头颅中国》一书轻轻合上的时候,脑海里,依稀浮现出一个脸上还透着稚气的青年,他站在一片无边的旷野里,脚踩大地,头仰星空,他的眼光深邃,他的“头颅”硕大、自信、高傲……

  也许,越来越多的湘西人都会拥有这样的“头颅”,他们会和黄摩崖一道,带着勇气、决心、智慧、胸怀,昂首阔步,毅然前行,他们是湘西文化突围的希望。

精彩评论2

行者无极 发表于 2014-11-30 23: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者无极 于 2014-11-30 23:41 编辑

湘西。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代表一个地域名称,还代表了一个文化符号!
如果有一天 发表于 2015-1-31 18: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湘西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6

粉丝2

帖子806

发布主题
  • 资讯·新闻·生活信息
  • 快扫一扫关注我们
  • 关注有好礼,千元礼券任性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