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本地便民网——凤凰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行业资讯] 《苗绣》:破译千年“无字史书”

[复制链接]
凤凰非凡 发表于 2016-1-12 19: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湘西生活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作家《石门坎》作者王大卫看完《苗绣》后,这样评价道:《苗绣》为我们揭示、呈现了一个异常丰富、灿烂的精神文化世界,即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认识、欣赏苗绣,并通过苗绣了解、认识苗族人历史、文化、精神、思想的大门。
         从相当意义上可以说,《苗绣》填补了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对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研究的一项空白。
         为此,《苗绣》还进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社会学分馆。
       
        ■贵州曾氏父女让苗绣文化亮相世界
         由我省著名收藏家曾宪阳、曾丽父女二人合著的这本《苗绣》,让读者透过丰富璀璨而又神秘的苗绣纹样,洞察苗族人的心灵及精神世界,领略苗族文化的艺术之光。
         《苗绣》作者之一曾宪阳先生,被誉为“中国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他在人生最后30年,一直致力于苗绣的收藏和研究。
         1984年,还是《贵州画报》摄影记者的曾宪阳,到贵州省施洞县拍摄苗绣场景。当他看到一位苗族姑娘刺绣的图案与道家的“阴阳鱼”极为相似,便上前询问,不想这位姑娘竟害羞地跑开了。原来她绣的正是自己的嫁衣,那“阴阳鱼”纹样在苗族文化中代表着“阴阳结合”。
         就这样,苗绣图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了曾宪阳的视野,走入那个用心织成却与世隔绝的苗族文化历史王国中,他终其一生对苗绣文化保持着恒久的敬畏心。他用30年时间,收藏了5000余件苗绣服饰,其数量是大英博物馆同等收藏内容的十倍甚至更多,其精美程度与收藏价值也比后者更胜一筹。
         曾宪阳从苗绣中找到了走向苗族人内心神秘世界的通道,他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苗族由于没有文字,便创造了以服饰图案传承民族文化历史的独特方式,从而使服饰和服饰上的刺绣纹样变成了他们传承文化、历史,表达情感、寄托希望的“无字史记”。
         曾宪阳先生因病去世以后,他的大女儿曾丽,女承父志,于2007年成立了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2008年,曾丽创建了贵州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传承馆——百工坊,并获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
         之后,曾丽开始创建“苗疆故事”文化品牌,意在将中国苗疆元素推向国际。2012年,贵州“苗疆故事”顶级苗绣图案蚕丝围巾捧得“2012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的金奖。“我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要求做到‘很苗很时尚’,想让传统苗绣与时尚来一场激情艳遇。”她说。
         “父亲走了,他那些即使在世界一流博物馆也不多见的苗绣藏品全部留给了我,他30多年摄影生涯拍摄的那些珍贵图片、他的研究手稿全部留给了我,他研究、发掘、解读的那些关于苗疆的秘密和故事也留给了我……我知道,父亲留给了我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也留给了我一门繁重的功课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苗绣》前言中,曾丽如是说。
         而她的想法是:做中国最好的苗绣丝巾,让苗疆故事活起来。
        ■苗绣是关于生命智慧的哲学表达
         《苗绣》全书内容共分为:“苗乡风物·苗绣的故乡”、“千年传奇·苗绣前身后世”、“百工巧作·苗绣技法”、“神秘之花·苗绣纹样解读”、“精致极品·苗绣鉴赏”、“历史之约·苗绣收藏的故事”六个部分,图片惊艳,文字优雅、逻辑严谨。诗化的语言,充盈在图片之间。
         “神秘之花·苗绣纹样解读”的导语说:“那些苗族符号、纹样流传竟达悠悠数千年,其中一定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秘密——苗的秘密。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其间蕴藏了玄机一定具有巨大的能量——不然它们何以能穿越时光留存至今?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符号吧!其实,从这一刻起,我们就已踏上探寻人类文明之源的旅途了。”
         《苗绣》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苗绣,不写实、不纪实,是图腾文化,是关于生命智慧的哲学层面的表达。苗族人通过苗绣图案,反映出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宇宙,是一个环。
        ■《苗绣》从苦难状态中拔擢出精神亮色
         《苗绣》所展示的惊艳之美,证明了一点:人对自然、宇宙、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与苦难无关。因此,《苗绣》被誉为“一部关于苗族精神的史诗”。
         正是出于同样的感慨,贵州文化薪火乡村发展基金会协调陈一丹公益慈善事业有限公司资助出版了《苗绣》。
        陈一丹先生在序言《缘与责任》中说:《苗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都超出了地域的限制。人类文明史证明,只有文化的留存,才能穿越无情岁月的消融,成为积累文明的重要实物材料。陈一丹先生的这一观点,与著名历史学家庞朴教授的观点是一致的。庞朴说:“考古就是通过实物材料来直接了解历史,通过对实物材料的发现,来直接感觉、触摸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116

发布主题
  • 资讯·新闻·生活信息
  • 快扫一扫关注我们
  • 关注有好礼,千元礼券任性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