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湘西生活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凤凰沸腾了!今天上午10时18分,中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节”——“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开幕式在凤凰县体育中心隆重举行。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研讨会、中国凤凰酒歌节等活动精彩启幕。今日,我们以民族文化之名欢聚一堂,携手起舞、同唱欢歌、共举酒杯——难忘湘西!难忘凤凰!

秋日凤凰,气候宜人;道具已经摆上,舞台等待主人。

土家阿妹充满欣喜,她们将要见证自己民族文化的盛开。

苗家大姐盛装赶来,共赴这一场属于自己的演出。

精彩不容错过,赶紧拿起手机,发一条微信,让远方的朋友一睹风采。

等待着、期盼着,节目就要开始了……
序曲:鼓动八方
撼人歌声,响彻全城;舞台上下,鼓声雷动;土家语、苗语、普通话,三种语言主持人引领全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的盛宴由此开启!

放飞五彩气球,序幕徐徐拉开!

古老的歌儿唱起来!

欢快的鼓舞跳起来!

土家语、苗语、普通话三种语言主持,让文化通过母语的传播,润泽每个人的心田。
第一篇章:神地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文化的森林。从远古时代走来的土家人,披荆斩棘,钻木取火,围猎耕种;多灾多难的苗家人用号角吹响未来,用手诀询问天意,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辰河高腔曲腔幽雅,表演朴实,乡土特色浓厚,感人的桥段、精美的舞蹈,让人对这一片土地产生痴迷的情感。
[size=1.1em]1.土家族原生态舞蹈《茅古斯》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大意即“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茅古斯”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满了茅草,每股五块,腹前捆有一条尺余长并用红布包头的草把,结草为衣以示先民不会织布做衣,腹前所捆之物代表人类繁衍工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气势恢宏、粗犷有力,生命力在这里尽显。

钻木取火,开启土家人文明的源头。

祭祖,感恩于他们的开荒拓野。

打猎,满载而归。
[size=1.1em]2.苗族祭祀舞蹈《祈福》 苗族的祭祖活动是几千年以来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湘西苗族巴代有教主(祖神)、教团(坛班师徒)、经典(神辞)、仪规(祭仪)等。巴代所主持的仪式内容主要是敬祖驱鬼,祈福保安。祭祀的所有神辞始终集中地体现了一个理念,即苗族人对祖神的崇奉和尊敬,以及对鬼怪的痛恨与驱逐。苗师巴代手诀多达千余种,所表达的内容包罗万象,上到天文,下达地理,中应人事,手诀是万类文化之先。

鼓声阵阵,号角声声,巴代登场。

手诀沟通天和地。

巴代共舞,气势磅礴。

苗族祈福文化,源远流长。
[size=1.1em]3.辰河高腔选段《母子相会》 辰河高腔是一种流传于湘西及周边地区的戏曲剧种,具有“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美誉。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演出剧目内容健康,艺术性强,使广大观众在艺术上得到美的享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腔低吟,情深意长。

母子重逢,慰人心魂。

母子情深,感天动地。

辰河高腔,心魂之声。
第二篇章:家园
[size=1.1em]4.苗族民俗舞蹈《苗家接龙》 苗族叫接龙为“然戎”(reax rongx),即邀请龙到其家中。亦称”希戎”(xid rongx),即敬龙。是祭祀共工的仪式。相传共工是我国第一个降龙的人,所以苗族称共工为仡戎或濮戎(意为龙神或龙王),是公认的吉祥之物,可保佑家道兴旺发达。如果哪家的家道好,苗人会说他家“出龙”了。在苗族的传说中,共工逐鹿中原,沉于深渊,被汉籍贬为蚩尤,共工和蚩尤实为一人。“接龙”就是要到河边或水边把龙接回来,祈求共工带来吉祥。

婀娜多姿的苗家阿妹成为舞台的中心。

百米苗绣更是成为一道彩虹。

百米苗绣讲述了一部“苗族历史长卷”,图为开篇。

“龙”在浪里翻滚,长卷在历史里穿梭。
[size=1.1em]5.湘西少数民族器乐合奏《湘西交响》 湘西少数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土家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有打溜子、咚咚奎、五支家伙、丝弦锣鼓、花锣鼓、唢呐、竹号、牛角、木叶等。苗族乐器有管乐乐器、弦乐乐器、打击乐器,包括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古瓢琴、月琴、铜鼓、木鼓和皮鼓等。

这是真正的丝竹之声,民族之声。

土家族、苗族器乐大交融、大汇集,共奏民族和睦之声。

土家“哭嫁”歌旋律优美,歌词真挚,感染力极强。

阿哥阿妹用手中的乐器,为爱情伴奏,为美满的姻缘伴奏。
[size=1.1em]6.土家族船工号子《酉水放歌》 酉水船工号子,指酉水河段船工的劳动时号子,在酉水上下游之间的湖南省保靖县河段最流行。较之其他地区,沉淀在这里的酉水船工号子传唱形式最古老、内容最完备。酉水船工号子分为橹号子、桨号子、纤号子、卸货号子等,品类达50多个,曲调、节奏各异,所反映的内容分为历史传说类、水路分段记述类和风俗生活类,彼此间相互穿插、相互糅合。被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浑厚的号子喊起来,再险的河滩都不怕。

阳刚的号子吸引了众多土家姑娘前来对歌。

船工们的激情更旺盛,歌声更嘹亮了。

时时与险滩恶浪抗争,天天同死神擦肩,船工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尽在高昂、悲壮的号子呐喊声中。
[size=1.1em]7.土家族风情舞蹈《西兰卡普》 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被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心灵手巧的土家姑娘挥舞着织带。

编织着五彩的梦。

她们的背后,是巨幅西兰卡普图案。

现场织布机织出的美丽西兰卡普图案。
第三篇章:薪火
[size=1.1em]8.苗族武术和绝技《武绝苗疆》 苗族武术源远流长,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的特点。苗拳中的“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而苗族绝技充满神秘色彩,苗族法师们似乎无所不能,他们掌握着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踩铧口等诸多绝技但从不轻易示人。

苗族武术表演。

上刀梯表演。

喷火表演。

苗族民间绝技,耍刀。
[size=1.1em]9.土家族摆手舞《蓝天下的白手》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被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声号令,一声鼓响,家家户户都出来,相聚蓝天下,一起来摆手。

大摆手。

小摆手。

摆手舞在土家族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尾声:请到我们湘西来
这里,有你想见到的风景,有你想感知的文化,有你想探寻的答案!远方的朋友,远方的客哟!请到我们湘西来,湘西来!

土家苗族儿女大团圆

送客的歌声已经响起,现场的观众迟迟不肯离开。

今天,我们心灵接受了震撼的洗礼。这场文化盛宴,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启迪!
[size=2em]新闻[size=2em]速递巍巍武陵尽朝辉,潺潺沱江传雅韵。10月18日至24日,主题为“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培育民族文化产业”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隆重举行,热情奔放的湘西土家族、苗族同胞用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盛宴迎来了四方宾朋、八方来客。 湘西历史上就是土家族和苗族的主要聚居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厚重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生态优势显著。2010年10月,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挂牌,湘西成为全国第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湖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为充分展示湘西民族文化特色、推介湘西和谐发展成果,中共湘西自治州委、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湖南省文化厅联合举办了这场内容丰富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旨在通过文化生态保护节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湘西民族文化繁荣,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本次文化生态保护节精彩纷呈,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开幕式、武陵山区(湘西)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理论研讨会、“相约凤凰唱酒歌”中国凤凰酒歌节四大主体活动让与会嘉宾和国内外众多游客叹为观止。 10月18日上午10点18分,在凤凰县体育中心举行的开幕式上,融湘西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和现代表现手法于一体的大型文艺表演《神秘湘西》让现场成为了歌舞海洋。文艺表演由《神地》、《家园》、《薪火》三个篇章构成,节目全部以湘西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进行创意编排,是一台既包含传统文化因素又具有观赏价值的综合性文艺表演。其中,土家族原始生态舞蹈《毛古斯》、苗族原生态祭祀舞蹈《祈福》、具有“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美誉的大型戏剧《辰河高腔•母子相会》等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表演震撼了不少观众的视听感受。 在10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上,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经贸唱戏的运作方式让湘西具有民族特色和经济价值的民族手工艺品得到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更让不少闻讯而来的游客淘到了“惊喜”。湘西本土的土家织锦、苗族银饰、竹编、木雕以及张家界的沙石画、铜仁的玉屏萧笛、常德的桃花源炭雕合屏、恩施的来凤漆筷等特色浓郁的文化旅游产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少游客都为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艺所折服,为湘西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所赞叹。 在10月18日至19日举行的理论研讨会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文化生态保护规律及路径进行了激烈探讨。会上宣读的《关于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点思考》、《历史的本真才是湘西永恒的魅力》、《武陵山区巫傩文化的现存样态及其现代价值》等学术论文对文化生态保护建设进行了理论探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副主任委员周小璞和刘魁立两位专家现场进行了评点,并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场思想交锋为总结湘西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扩大生态区影响、加快推进建设工作积累了重要理论依据。 10月18日晚上8时,在凤凰古城北门码头举行的酒歌节上,布依族、蒙古族、侗族等12个少数民族酒歌队伍轮番登场,唱响凤凰。19日中午,在古城东正街举行的古街长龙宴上,一条50米长的长桌呈放出最能体现湘西餐饮三大特点的腊、酸、虫三系菜式,引发了一场舌尖上的狂欢。19日晚上8时,在凤凰县文化广场举行的酒吧歌手巅峰对决赛中,劲爆前沿的流行音乐更是点燃了古城游客的热情,让古城一片沸腾。 观绚烂多姿的原生态鼓舞、赏巧夺天工的民族手工艺品,听思潮交锋的高端文化论坛、品五湖四海的酒文化,此次文化生态保护节吸引了众多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参与,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丰收。 本届文化生态保护节的成功举办,还标志着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全面实施。湘西自治州将利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以建设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着力把湘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全面实现建设“绿色、文化、开放、和谐 ”的“四大湘西”这一宏伟目标。

消息来源:湘西州文广新局
|